必赢中国官方网站
Alternate Text
【东湖评论】对比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日本电影《台风俱乐部》
作者:王晨迎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0日 10:25 点击量:

青春片,不论在哪个年代都是较为热门的电影题材,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也拥有过不同的青春体验,因此青春片在观众面前极易产生较大共鸣,以此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青春电影几乎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匆匆那年》、《致青春》、《小时代》系列、《七月与安生》等等,市场也显示出了此类电影在观众中的受欢迎度。时过境迁,以票房论英雄的现状与80年代、90年代艺术至上的电影创作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加之社会环境、观影群体构成、资本的深度参与以及审查制度等因素的合力,促成了青春片在主题表达、时空表现上的改变。

不难发现,现在众多青春片逐渐形成了一个套路,“翘课逃学打架,抽烟喝酒泡妞”,这也成为部分青春片屡遭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在80、90年代的优秀青春片中,抽烟、喝酒、打架、毒品以及性等内容也被青春片广泛涉及,但奇怪的是这样的青春片并没有陷入阴暗污秽,反而触及观众内心,给人留下美好的意象。这是因为这些青春片是将诸如此类出格行为视作“表”,依托此“表”传递青春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不只有狂躁不安,更多的是鲜活、希望、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内心合理冲动的直接表达,正式这种精神使青春脱离了绝对荒谬,成为美好的代名词。

而现在很多青春片,在大规模的商业化资本化冲击下,渐渐偏离轨道,出于票房及博取眼球需要,其只机械模仿了青春片的“表”,与其精神内涵完全割裂,故走向了拼明星流量,拼剧情出位,无底线无原则的泥沼。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该片讲述了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

《台风俱乐部》是1985年上映的影片,讲述了在台风即将来临的四天中,几个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感受到来自身心的巨大变化和情欲的强烈冲击的故事。两部青春片虽然上映年份不同,但都给人带来了关于青春的思考。

所谓青春到底是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把青春物化成阳光,有其独特的耀眼、鲜活、热烈、疯狂的特点,在《台风俱乐部》中,导演相米慎二则将青春物化为台风,着重表现了青春的稍纵即逝、疯狂、暴躁等特点。这两部作品都将青春具象话为可感知的事物,以阳光和台风传达对青春的定义和理解。

与此同时,两部影片在故事内容中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如下:

一、窥视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又一次偷偷潜入米兰家时遇到了米兰,惊吓使懦弱的马小军钻到床下,米兰换衣服的举动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冲击和遐想,导演的处理方法是让马小军躲在床下偷窥米兰的小腿和脚,并没有出现米兰的其他部分。这种窥探的视角及表现出主角内心的怯懦和小心翼翼又表现了青春期爱情的懵懂和性意识的萌动。在整个影片中米兰的小腿和脚成为马小军对米兰感情变化的重要线索和情感的宣泄方式,在马小军对米兰情感变化的重要节点上都出现了米兰的腿,这种窥视视角既隐秘有暗含深意。

在影片《台风俱乐部》中几个女学生无视校规,偷偷跑到学校泳池边玩耍,她们穿这比基尼在泳池中肆意扭动身体,突然其中一个女生发现泳池里藏这一个人,是他们同班的阿明,被发现后阿明一脸傻笑。

诸如此类视角表现出青春期的胆怯和懵懂,表达了处于青春期少年内心的好奇和窥视欲。也成为众多青春片选择的内容。

二、家庭冲突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由于与米兰交朋友的事情被父亲发现,马小军受到父亲严厉的责骂。与前一段母亲对他的责骂相比较,父子之间的语言很简练,以一个干脆的耳光为冲突的高潮。也正是因为这个“无需多言”的耳光将父亲的粗暴和特殊时代家长“权威”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家庭关系中缺乏理解与沟通,也委婉道出青春期少年暴力与叛逆的来源。

在电影《台风俱乐部》中健萎靡的父亲,一个人闷声喝酒。由利的奶奶可能要死了。理惠的妈妈无声无响离开。这些初中生很多都存在家庭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平静而隐忍的生活,就像台风到来前的片刻宁静,为这些少男少女的暴怒和疯狂给出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台风俱乐部》中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少年阿健回家时反复进出,重复:“我回家了。”“嗨。”以及阿健追逐美智子,美智子躲入一间房间,阿健一边踢门,一边重复:“我回家了。”“嗨。”由此可见,“家”对于少年意味着什么,所谓“归属感”对于正值青春的少年有无比巨大的意义。

此外,家庭矛盾冲突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频繁出现,也体现了导演和作家对家庭问题的关注,及家庭关爱的呼吁。

三、强奸未遂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心理发生扭曲的马小军终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怀着仇恨的心理去强奸米兰。这次马小军面对自己一直爱慕的米兰,由疯狂占有演变为怯懦恐惧,最后狼狈的连滚带爬骂骂咧咧冲出门去。

无独有偶在《台风俱乐部》中,健满教学楼追着美智子,掀起台风夜第一个揪心的高潮。他癫狂的表情让人害怕,他踢门,声音一下一下的、重重砸在人心里。喜欢一个异性的冲动,可能要再次成为伤害。他撕开美智子的衣服,看她背后的伤疤,自己哭了起来,同样疯狂变成了恐惧,开始的冲动狼狈收场。

两部影片都把“强奸”内容作为影片的高潮,集中表现了青春期的困惑与冲动的根本,当然两部影片都以强奸未遂作为小高潮的结尾,以男孩子冲动后的恐惧、怯懦和眼泪作为其理性和人性的最后表达,这也是这两部影片免于流俗的高明之处,所谓青春不是单纯的热血暴力,怀孕堕胎,最根本的应是冲动和困惑,而所谓“成长”导演想传递出的是趋于理性和克制,是内心的真正成熟与强大。

四、孤独感

对于马小军,他的孤独感来源于特殊时代造成的盲目狂热,父母的强压与缺乏沟通,爱情的的失败,朋友的嘲弄与排挤……这些使其变得更加暴躁,更加疯狂也更加空虚。马小军庄严地走上跳水台,然后一头跳下,至此马小军梦的彻底破碎,在水中挣扎的他,得到的是众人的俯视和脚踩,没有援助之手……绝望中的马小军,最后像一具死尸,飘在游泳池里,由此完成了其孤独悲剧。

《台风俱乐部》中则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出走来表现孤独感。一天,理惠没有去学校,一个人去了东京,一个男人搭上她,给她买衣服,带她回公寓。进门才问这个陌生人的名字,他叫小林,小林坐到理惠身后,咬住苹果,拨弄她的头发,理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她转身,捏碎了苹果。导演通“苹果”的隐喻传达危险的讯息,但又在危险边缘“悬崖勒马 ”。大雨没有停,理惠不想逗留。小林有点生气,但还是让她走了。理惠离开小林公寓时的那句“发自心底的感谢你对我的邀请”可谓震撼。理惠在雨中一边哭一边唱歌,后景有人经过,想走过来,又走远了。理惠在雨中依偎在一个假人警察怀中,这一幕温馨却又像一个巨大的孤独的黑洞。

五、怀念

《台风俱乐部》中一幕,屋外是台风和暴雨,顺子和母亲胜江唱着《北国之春》叔父喝着酒,说“我不是你爸,我是你叔叔”。梅宫毫无预兆地趁着醉酒打开门淋雨,叔父举着杯子大笑。《北国之春》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歌,梅宫是一个正在不得不告别青春和理想,接受现实的大人。被学生们误解讨厌的梅宫,无法跟孩子解释成年人的事情。顺子母亲唱得很投入,看上去没心没肺,越是这样,这段场景越令人感伤。梅宫与三上的对话直击人心。梅宫对三上呵斥:“听着混蛋,你以为你现在很了不起,十五年后你跟我没什么两样。”三上说:“我绝不会跟你一样”。挂电话用力过猛的笨拙,是初三学生稚嫩的坚决,梅宫的呵斥,也是其对自己现状发自内心的无可奈何。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则巧妙运用了“颜色”的变化来表现青春难再的无奈。改革开放后,当年的哥们儿再次相聚,电影在前半段运用的大片鲜明热烈的暖色,在数年后的“重聚”中变为了黑白,他们坐在敞篷跑车里看似疯狂的张牙舞爪,可脸上已然没有了当年单纯直接的快乐,这种反差,强烈且震撼。他们遇到傻子古伦木,当他们喊起古伦木的名字时,衣着前卫的傻子很不屑地回了一句“傻B”,影片至此结束。

同时,这两部电影还对暴力、性、困惑、死亡、道德、生命的意义等进行了探讨,是这两部片子有了区别于其他商业化青春片的深度和吸引力。

除此之外,两部电影在故事构造、阐述方式、视觉表达、思想传递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电影画面的每一帧都极具艺术特色,抛开思想和内容,仅仅是电影画面就已经足够让人影响深刻,我想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