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中国官方网站
Alternate Text
品《三国》
作者:13新闻1班 朱庆凡 2013221102200037   编辑:admin   来源:学院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量:

《三国演义》演义的是一男人的世界,里面有智慧,有义气,有欲望,有计谋,各种复杂的人性。

这本书的开篇是桃园三结义,于是我想谈谈“义”这个字。还记得小的时候看《三国》,看到的大多是尔虞我诈、群雄逐鹿,200多个人物绞尽脑汁的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刘备号称“仁义”,对百姓宅心仁厚,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也总是他。为了保全性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虚伪的。于是我不无恶意的想,他打着“仁义”的招牌,是不是因为比较得民心,比较容易招纳贤才?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誓言总是被各种异性兄弟所传唱,人们也总会被这句话里所蕴含的义薄云天所感动。这三人中,真正将“义”演义的淋漓尽致的是被后人评为“义绝”的关羽。对于刘备,在“千里走单骑”这一情节中,关羽充分地展现了他的义气——为了保护刘备丢下的妻子而暂时降于曹操,为了避免和两位嫂嫂共处一室而站在门外一宿。他将曹操赠与的财富悉数交给两位嫂嫂处理,个人收下的只有赤兔马,而理由也是为了能早早见到刘备。在得知了刘备的消息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哪怕经历种种阻拦也一定要前去与刘备汇合。而对于曹操,当其败走华容道之时,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终于帮助曹操逃出了华容道。而关羽自身则是因守城失败而被孙权所灭。 我曾看过一句话,用在在关羽身上十分契合——为忠义生,为忠义死,为忠义奋斗一辈子;吃忠义亏,上忠义当,最终死在忠义上。实在令人叹息!

说完了“义绝”,当然不得不提“智绝”。鲁迅先生说他“状多智而近妖”。这句评价在我看来是十分贴切的,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且一生谨慎行事,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以锦囊杀魏延,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显示了孔明的智慧与汗水。“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的智慧在同时代也只有司马懿能与他一较高下了。虽然同样是谋臣,但两人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诸葛亮用尽一生,看着江山一点点的在眼前建立,刘备健在时他帮着刘家守江山,刘备故去后他还要守着阿斗,最终过劳致死,死前都放心不下一堆烂摊子。他给刘备出主意、打江山,刘备死后,对他的评价无外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别的词语似乎都承载不了他对蜀国的泱泱贡献。再看看司马懿,魏国才刚刚建立不久,司马懿便窃取了曹操的果实,把持了魏国朝政,直至最终病死,也算是安乐死了。然而人生诸多亮点的诸葛亮最终却是失败的。在曾经的三足鼎立后,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鸿愿,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于顷刻间烟飞灰灭。究其根本,在我看来,是因为他局限于传统的“忠义”思想,始终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氏家族服务。刘备死后,他尽心尽力的培养着刘禅,哪怕知道刘禅的政治素养是极其低下的,但他任然是抱有一丝幻想,导致他死后蜀国在昏庸的刘禅带领下最终灭亡。殊不知,如果他将刘禅取而代之,自己去当那个明君,才是对天下的大忠,也许当时的中国早就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统一了,曾经的蜀国人民也会安居乐业。作为人民,不会在意自己的皇帝是谁,谁当皇帝不是当呢?人民在意的是哪个皇帝能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让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诸葛亮是肯定有那个能力和仁心的。想想武则天,虽然她篡夺了李家的皇位,后世对她的评价也是有肯定的。改朝换代在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对于皇位实际上还是有能者居之。只可惜诸葛亮生活在那个时代,思想尚有局限,也因此这是一个无解的局。假如历史重新来过,他还是会那样选择吧

曹操是《三国》中一个饱受争议的角色,他令许多人佩服,但是也有许多行为让人诟病。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让无数文人武士寒了心,大斥其为“奸雄”。然而,人品上的奸诈多疑并不能掩盖他出类拔萃的才能。他指挥的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正是因为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魏国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正是因为他建立了魏国,初步统一了北方,才为后来晋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之一。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能做到不计前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情节还是他为招揽关羽的所作所为。虽然这种做法有些为人不耻、不择手段,但我由此联想到的是他的一句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令人钦佩的地方也不仅是他杰出的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并未一筹莫展,而是大笑三次,这也展现出了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他旷达的心境还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些诗句读起来有些潇洒不羁的意味在唇齿间回荡,以诗观人,曹操的旷达可见一斑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看到书中各个国家曲曲折折的历史,不禁感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永恒的规律。同时,历史规律也告诉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有一幕幕人生真理在演义。

《三国演义》在某种角度上就是几个大佬带着许多小弟争地盘的故事。作为一个大佬,要有很多的必备技能,比如招纳贤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刘备的三顾茅庐是体现大佬们对人才重视的最经典例子。

仅仅拥有能人是不够的,还要能知人善用,明辨忠奸。刘备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呢等。正是因为刘备将这几员大将运用得当,才奠定了他蜀国基业。而反面例子就是袁绍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拥有比曹操多四倍的兵马,手底下也有很多的能臣和人才。但是他不能知人善用,听信小人的谣言,最终大败。他如果听信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

再看看小弟们,有的贪财,有的好色,有的义薄云天。在这些人中,那些贪财好色的都没有好结果。吕布贪图貂蝉美色,与董卓决裂,不得不亡命天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关羽,他对曹操提供的财富美色不为所动,最后赢得了曹操的尊重。

三国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推敲,比如做任何事都不能大意、要以大局为重等等。“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此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可以伴人一生成长。